如今,漫步机、旋转器、扭腰器、蹬腿器、双杠等健身器材,成为很多小区和公园的标准配置。这些器材既能让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锻炼身体,很多孩子也喜欢在这里玩耍,老人们还能在这里说说话,增添了生活的乐趣,因此深受居民们的欢迎。
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,一些小区的健身器材都已经破旧,甚至部分器材已经被损坏不能使用了,还有一些健身器材和健身区域,干脆成了大妈们晾晒衣物和被褥的地方。
之前就有海口的记者走访了当地多个小区和公园等公共场所,做了详细的调查,发现一些小区确实出现了这些情况。更不尽人意的是,居民们反映,这些健身器材一旦坏了,物业因为找不到维修方,就被物业一扔了之,或者是建设单位一拆了之。总之,安装这些健身器材的时候,各个部门都挺重视,可是维护和更新这方面大家做得都不到位,一句话就是“重建轻管”。那安装在小区的健身器材究竟如何管理?谁来维护呢?
其实,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早在2011年就出台了《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》,文件中明确规定,室外健身器材管理的主体为体育主管部门及使用单位,日常维护由器材接收方负责。出现现在这种情况,可见各个部门该管的没管,该修的没修,该维护的也没维护。
想当初,遍布大街小巷的公共健身器材,也曾曾经城市里一道美丽的风景,这些健身区域的选址和修建都是花了不少心思和资金的,然而,由于维修无经费、管理机制无着落等等方面原因,疏于管理,使这些健身器材/大多处于无人维护状态,长期风吹日晒雨淋“很受伤”,这些破损的健身器材既占用了公共环境资源,影响环境和卫生,还埋下了安全隐患。长久这样下去,健身器材和场地,不仅失去了它们本来的积极作用,反而有碍城市的风貌,您说是不是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