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新闻背景
10月11日,京东、淘宝、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上多家店铺因售卖名为“应付检查假消防喷淋头”的物品,被“中国消防”微博点名批评:“应付二字赫然在,违法当做噱头卖,生命安全成儿戏,最后你是把谁害?”记者在一些商品评价页中看到,有的用户购买后给出“好评”:“应付检查很方便”“应付检查没问题”。
消防造假是拿生命当儿戏
■?杨朝清
不论是见怪不怪的消防通道被占用,还是擅自开启城市公共消防栓取水,抑或销售“应对检查假消防物品”成为一门堂而皇之的生意,都在警示我们,当消防安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,风险防范流于形式,工具理性就会凌驾价值理性。消防设施沦为摆设,关键时刻怎么发挥作用?
部分用户购买虚假消防物品应付检查,有着基于成本、收益的算计。真正的消防用品成本高、占空间,虚假消防用品不具备使用价值,却能够应付检查。如此,将消防检查当成麻烦,就会导致“救火用嘴吹用扇子扇”等滑稽行为轮番上演,在火灾发生后追悔莫及。
大行其道的“应对检查假消防物品”,源于一些人的投机心理。在这些人心里,发生火灾是小概率事件,哪怕运气不好遭遇火灾,还可以拨打“119”求助。其实,火灾发生后的黄金3分钟,是灭火的最佳时机;如果消防物品齐备、扑救方法科学得当,就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。“应对检查假消防物品”之所以存在,有消费者投机取巧的因素,也和商家商业伦理缺失密不可分。如果商家和消费者都能对消防规则多些敬畏之心,“应对消防检查假消防物品”就少了许多生存空间。
麻痹大意是一个逐渐累加、不断升级的过程。使用“应对检查假消防物品”表面上省事,实际却隐藏风险。根据“海恩法则”,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,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。不该占的便宜不要占、不该省的事不要省,这不仅是经营之道,也是为人处世之道。“应对检查假消防物品”看似忽悠了别人,实际上却敷衍了自己。看似无用的消防物品,在关键的时候会很有用。
消防“应付检查”,查处不可应付
■?谢晓刚
人命关天,生命至上,消防物品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。火灾发生时,消防设施是否配备完好、落实到位,不仅攸关火情的及时扑救,更是守护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第一道防线。使用虚假消防物品,一旦发生火情,无论是对于救援人员还是对于居民,付出的将是生命的代价。制假厂商和电商平台表面看是为谋利而为之,实则是视群众生命为草芥,挣的是黑心钱,对此不能姑息。
现代建筑体量大、功能复杂、人员密集,消防设施需求旺盛。庞大的市场自然会吸引大量厂商投产,但因消防物品的特殊性及严格的审批程序,部分不良厂商铤而走险,漠视消防规则,公然制假售假。
消防安全不能总靠“血的教训、生命的代价”,不要等到出了事才认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,而应形成“生命高于一切”的社会共识。对此,伦敦人有过惨痛的教训。泰晤士河北岸至今矗立着一座60多米高的火灾纪念碑,1666年那场大火因大意而起,整整烧了4天、毁坏1.3万余间房子。如果不能从中吸取教训,那么死伤人数再多、纪念碑再高,也无法阻却悲剧重演。
面对公然网售“应付检查假消防物品”现象,不能停留于点名批评,须亮出法律之剑,强化执法力度,对利益链上的生产商、销售商、电商平台进行严查、惩治。只有施重典、敲重锤,才能真正将“守护人民的生命安全”的消防理念落到实处。这既是推进更高水平的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,也是对“最美逆行者”的最好致敬和礼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