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几年,咱们扬州的全民健身开展得有声有色,不管是公园还是小区,都布设了很多的健身器材。然而最近,高新区汊河街道南浦花园的居民向我们反映,他们小区里的健身器材,有人建却没人维护,导致长期无法使用。

小区居民 潘先生:过去辉煌灿烂,现在破破烂烂。
小区居民 徐先生:没有人来修。??
南浦花园:健身器材损毁严重
提起小区里的健身器材,居民们个个摇头。小区建成已有十多年时间,当初开发商建了篮球场,还安装了儿童游乐设施和健身器材,供居民休闲娱乐,然而,随着时间推移,不少器材陆续损坏,儿童游乐设施更是破损不堪。其中,两处健身器材已彻底断裂,脚踏器也是缺胳膊少腿。

小区居民? 潘先生:最起码的器械,你现在看看,全是洞洞,现在一摇你看看。?
小区居民:小孩子爬了滚下来,大人呢,是不敢靠近。
器械坏了,健身不能停,注重锻炼身体的居民们只好各显神通。

小区居民 潘先生:这个也可以锻炼,另外这样也可以撑一下,这样撑一下,我用绳子一扣,以后呢,等于说他就不会倒下来了,等于说是没办法啦,对的,我等于无可奈何处理了。
为了维修健身器材,居民们向相关部门反映多次,可愣是没人管。

小区居民 徐先生:物业上面说他没这个责任,开发商已经走掉了,房子已经交付了,他也不承担责任了。
小区居民:反映了多少次12345,打了没用的。
问题卡在费用上
记者先后走访了小区物业和当地社区,双方都了解健身器材损坏的情况。没有处理,问题卡在费用上。

小区物业? 刘经理:就是这部分钱哪个出,我们也跟社区提出来了,社区他也没有那个,因为这个是免费的东西。
高桥社区主任:我们已经跟文化站联系过了,能不能免费的赠送一些器材,文体局给我答复是免费的器材一般是指给安置小区,或者是无物业的小区。? ? ? ? ?
跟南浦花园小区一样,新港名兴花园小区里的部分健身器材也因为年久失修无法使用。

顺达社区工作人员:因为维修和更换它是需要经费的,到时看是街道统一拨付,还是文化站或社区来垫付。?
建在小区里的健身器材原本是用于全民健身的“好物件”,然而,由于无人管护,却长期处于“亚健康”状态,甚至沦为“伤身的器材”。这显然跟建设初衷背道而驰。在今年的两会上,这一问题引起了多位代表、委员的关注。
政协委员调研:责任不明确? 费用扯皮
市政协委员凌万兵在走访调研中发现,多个小区存在健身器材长期损坏、无人维修的现象。小区里的健身器材主要分为开发商自建以及体育部门捐赠两类,之所以出现“有人建、没人管”,问题的根源在于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,导致维修费用扯皮。

市政协委员?凌万兵:责任的主体没有很明确,很尴尬的是物业公司,我来打扫卫生,擦一下没问题,但是设施的配件要换了,到什么地方换,谁来掏这个钱,社区里面也会有相应的问题,经费的问题。
凌万兵介绍,由于管护不力,这些损坏的健身器材不仅发挥不了作用,甚至存在安全隐患。
市政协委员? 凌万兵:比如说老人在滑梯上滑,滑梯断掉了怎么办?所以说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。
建议:定规矩、抓落实
凌万兵委员建议,为了避免在管护问题上扯皮、消除安全隐患,需要完善管理制度,明确小区内健身器材的维护责任主体,以及维修保养资金来源。在今年的两会上,市政协委员陈跃潮也提交了《完善露天体育锻炼设施管理的建议》,他认为不仅要“定规矩”,更要“抓落实”。

市政协委员? 陈跃潮:有关部门应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,排除一切安全隐患,确保人民生命安全,满足人民健康需求。
市体育局:相关政策已出台? 清理行动将开展
代表、委员的建议引起了市体育局的重视。工作人员介绍,目前,全市共有一万两千多台露天健身器材,分布在城区和各县市区的小区以及广场里,正如代表委员们调研的情况,由于责任主体不明确,导致损坏后,没人出钱维修,陷入困局。为此,他们出台了意见,明确各露天体育器材的责任主体,今年,市体育局将对全市室外健身设施器材进行摸底排查,并将维修情况纳入考核。

扬州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 乔志刚:以前有设施,但是具体谁管找不到人,我们目前就是把市体育局、县市区文体局干什么,社区干什么,都要有一个责任体责任链,在每处地方都要公示一个责任牌,谁管的、谁监督、谁维修,有一个责任牌,这个也是纳入到我们全省全市的一个责任考核里面。
这位负责人表示,他们将定期开展巡查,确保健身器材发挥作用,服务广大市民。

扬州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 乔志刚:把设施的完好率提升起来,就是这个设施能真正地服务老百姓,把好事办好,这个也是老百姓很关心的问题。
人们常说,城市品质的提升,三分靠建设,七分靠管理。公共的健身设施要发挥长远功效,同样离不开健全的管理维护机制。只有相关部门职责明确,落实管护,广大居民正确规范使用,自觉爱护,健身设施才能物尽所用,大家才能快乐健身、安全健身。? ? ?